土耳其是我们非常想去旅游的国家。曾经辉煌数百年的奥斯曼帝国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使这片拥有悠久历史的土地上,遍布着丰富的古代文明遗迹和文化遗产。其所处的独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土耳其独特的自然美丽风景。
今年11月上旬,我们的土耳其之旅终于成行。旅行的时间段,恰恰是在安卡拉火车站被恐怖分子袭击导致上百人伤亡之后和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之前一天的这段时间。期间还正值G20峰会在安塔利亚召开。世界一时聚焦于土耳其。我们在土耳其实地见证了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的再相聚会。此行的所见所知超出了我们行前的预期。
10天的时间里,我们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的黑海和达达尼尔海到土耳其西南部的地中海和爱琴海,在跨越欧亚两洲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乘船观光,充分领略了蓝色海洋的风光;从土耳其的西北向东再向南,乘车穿行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及金牛山脉连绵起伏的山路上,数千公里,饱览了森林、湖泊和果林的金秋美景。在现代和古老的城市中,我们参观了收藏丰富历史珍贵文物古迹的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多尔玛巴赫切皇宫、阿亚索菲亚博物馆、苏丹.阿哈迈特清真寺、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格莱梅露天博物馆、孔亚梅夫拉那博物馆、希拉波利斯古城博物馆、番红花城的民居博物馆,游览了安塔利亚的卡莱伊奇老城、萨夫兰布鲁的番红花古城和伊斯坦布尔的古城与大巴扎集市;在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是残垣断壁,却依旧壮观的废墟上,见证了融合希腊罗马文明的派尔格古城遗址、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埃菲所古城遗址和阿特弥斯神庙;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体验了保存完好的番红花城驿站和孔亚苏尔坦驿站。我们还在晴空万里的清晨,乘坐热气球在最高达900米的上空观看卡帕多奇亚的奇岩怪石和日出;在壮观美丽的棉花堡白色岩石上,行走在从地下涌上岩层的温泉水中;在有600多年历史的土耳其浴室里享受了传统的土耳其浴….。此外,我先生老赵还大胆的尝试在冰冷的爱琴海中游泳。虽然同样是跟团旅行,但此次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参观博物馆和历史古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使我们此次旅行获得最大价值。
在我们参观的景点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有:伊斯坦布尔历史区(1985年)、萨夫兰布鲁番红花城(1994年)、格莱梅-卡帕多奇亚国家公园(1985年)、希拉波利斯古城和帕姆莱卡棉花堡(1988年)、埃菲所遗址(2015年)等五个,占土耳其全部已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三分之一。(其他遗址大部分在土耳其东部,那里在历史上更靠近两河文明、今天更靠近伊拉克、叙利亚、库尔德控制区和ISIS控制区。因此目前不适于旅游,古代文明遗产还残存了多少未知。在与叙利亚接壤、处于战争状态地区的文明古迹,在不断地被炸毁和被盗卖,甚是遗憾)
旅行期间的所见和旅行前后的阅读思考,结合最近因一系列围绕土耳其的事件而引发世界的对土耳其和伊斯兰教的关注,让我们感到,土耳其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深度旅行并认真了解和探索的国家。
在那片连接欧亚的土地上,你不仅能看到历史上亚洲文明(两河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波斯、印度和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多种文明融合的古迹,也能看到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遗址;不仅能从保存完好的皇宫、清真寺和建筑上感受到昔日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也能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较高文明素质的土耳其人身上感受到土耳其的现代文明水平。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和汇集的历史与延续,更是在土耳其得到最好的展现。
在土耳其,你能感受到与中国很多相似而又非常不同的地方,也能感到,处于特殊战略地理位置的土耳其,在东西方关系上的重要与尴尬。
一、 在伊斯塔布尔和孔亚了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史
1、见证奥斯曼帝国辉煌与终结的伊斯坦布尔
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而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它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是世界上唯一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都市。伊斯坦布尔曾经是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公元前658年由希腊人兴建的拜占庭,于公元196年被罗马人攻占后,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迁入,更名于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公元5~9世纪,匈奴人、十字军、阿拉伯人以及保加利亚人先后争夺此城,最终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直至1923年奥斯曼帝国衰亡的470年间,伊斯坦布尔始终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正是在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伊斯坦布尔见证了奥斯曼帝国雄霸欧亚非三大洲、从一个边远游牧草原民族成为伊斯兰封建军事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奥斯曼古老帝国的终结。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东岸--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我们参观了充分展现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最辉煌时期的宫廷生活、宗教建筑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老皇宫)、多尔玛巴赫切皇宫(新皇宫)、阿亚索菲亚博物馆、蓝色清真寺和地下水宫。
始建于1474年的世界十大宫殿之一[注1]和土耳其最大博物馆的托普卡帕故宫,占地70万平方米,坐落在金角湾以南的山顶上。在四个多世纪中,曾经有25位苏丹在此居住和办公,因此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管理中心。1453年苏丹穆罕穆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亲自选址并设计的皇宫建筑,利用拜占庭卫城留下的5公里长的高墙将皇宫围起。在高墙内,修建了伊斯兰风格的低矮建筑和由厅廊连接的数个庭院和花园。苏莱曼统治时期(1520~1566年在位),奥斯曼帝国急速扩张,皇宫的扩建和建筑也体现了统治者权利与荣耀的巅峰。皇宫在1574年遭受火灾,部分建筑被毁。此后,苏丹塞利姆二世(1566~1574年在位)又扩建了后宫、私人浴室及私人宫殿。正是从穆罕穆德二世到塞利姆二世统治的15~16世纪这段时间,军事上辉煌、国家政治机构形成、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欣欣向荣、文化高度发展,是奥斯曼帝国的黄金时代。
在这座诺大的博物馆里,我们饶有兴趣的逐一参观了土耳其国宝馆、瓷器馆、古代武器馆、古代钟表馆、珠宝馆、历代苏丹苏丹服饰馆、古代刺绣馆、以及书法展览室。大量珍藏的历史文物,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奥斯曼帝国的辉煌历史和土耳其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重要作用。在兵器馆里展示的由7世纪至20世纪约1300多年间的兵器,包括奥斯曼帝国时期军士们使用过的各类军刀,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可以看出帝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可以从军刀上精致的艺术雕刻了解当时的美术工艺水平。在苏丹服饰馆里展示的历代苏丹和后妃穿过的丝制大袍,很多是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运到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制作的。瓷器馆里大量中国的精美瓷器也是东西方贸易互通的结果。国宝馆内各国使节赠送的代表本国最高水平的艺术品珍藏,包括中国的玉器,更是令人大开眼界。皇宫内的宫廷御膳房也很独特,由十座圆顶建筑构成的建筑,分为帝国御膳房、后宫御膳房、烹饪学校、乳制品、粮食制品等不同类别的厨房,可同时供应四千人的饮食需求。从中不仅了解穆斯林的饮食文化,而且可以看出当时皇宫的规模。
在皇宫博物馆内,还有一个议会议事厅,是帝国大臣们举行议会的地方,是最初由穆罕穆德二世建造,苏莱曼统治时期落成的。帝国会议每周举行四次,讨论帝国的政治、行政、宗教及国民事务。由此可见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基础。
从老皇宫的帝王之门走出,从曾经是帝王行走的麦斯大道穿过,就看到著名的阿亚索菲亚博物馆(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由罗马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年建造、6世纪由查士丁尼大帝改建成拜占庭教堂,15世纪苏丹穆罕穆德又改建成清真寺的巨型红色圆顶建筑,是近古时代最先进的教堂建筑,在建筑四周矗立的四座宣礼塔的衬托下,给人以恢弘精美的感觉,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晶。
有1500多年历史的圣索菲亚教堂从修建到改建,见证了东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宗教政策的改变。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将国家的政治中心东移,同时,鉴于新兴的基督教在帝国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对传统的多神教的严峻挑战,改变了过去对基督教残酷镇压的宗教政策,给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罗马狄奥多西皇帝执政后,进一步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在罗马帝国倡导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的大背景下,于公元415年重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为中心,又延续了近千年。公元532年,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皇帝(527~565年在位)又决定立即重建。在之后的九百多年中,圣索菲亚教堂一直是东罗马帝国的宫廷教堂。在这数百年的过程中,地震和火灾使大教堂不断受到毁坏,历任皇帝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修复和重建,使其成为世界上所有东正教堂的母体。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延续近千年的拜占廷帝国最终覆灭。穆罕默德二世将圣索菲亚教堂改为清真寺,并按照清真寺的要求对教堂的内外部进行改造。四百多年后,奥斯曼帝国由土耳其共和国替代。共和国首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1923~1938年执政)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主张政教分离。他于1935年颁布法令,将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凯末尔认为,将这座著名的宗教建筑世俗化,改成所有人都可参观的博物馆,不但有利于保护这个重要文化遗产本身,更有利于国家的团结与安定。
走进这座巨大的穹拱形殿堂,从那粗大的圆形罗马大理石立柱、精致的拱形天窗、穹顶上的圣像和典型的伊斯兰圆形图案以及上下两层侧廊墙面上的马赛克壁画画像上,可以清楚的看出不同时期和不同宗教信仰的留痕。很多珍贵的圣像已经残缺,但依然保留着画像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当奥斯曼帝国将教堂改为清真寺时,反对偶像崇拜的穆斯林们将原有的基督教壁画覆盖起来而未破坏。我们在博物馆的侧厅,详细的观看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的录像。在孕育着浓厚的帝国兴衰历史与不同宗教文化氛围的千年教堂博物馆里,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和珍贵的文物在现代化电子的屏幕上展现,让人们身临其境穿越时空学习历史。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的欧洲地带,我们还参观了与布尔托普卡帕皇宫相同作用,但却是在不同时期建造的不同风格的多尔玛巴赫切皇宫。因建造时间晚于老皇宫,而被人们习惯上成为新皇宫。建于1843~1856年期间的新皇宫,不论从建筑外观上还是从内部装潢与所收藏艺术珍品看,都可以感到与老皇宫风格的明显不同。新皇宫建筑精美、气派、豪华,融合了欧洲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是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39~1861年在位)耗费巨额资金通过填海而修建的。从17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虽然仍旧疆域辽阔,为世界的强国,但是频繁的与基督教诸国的对外战争、内部宫廷政治的腐败已使帝国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18世纪奥斯曼帝国几代苏丹致力多方位的改革,接受西方思想,但未能阻挡帝国持续的衰落。19世纪,在帝国衰退日渐明显的情况下,西方化已经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种重要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宫廷生活的方式上也明显的反映出来。
沿着红地毯的阶梯,进入皇宫金碧辉煌厅堂。重达4500公斤的进口水晶吊灯、大量的象牙艺术制品、成吨的黄金和各国精美的艺术品令人眼花目炫。装潢讲究、不同颜色与格调的各种功能的大厅和房间令人感觉像是在欧洲国家的皇宫。在苏丹居住的房间,导游还给我们特别介绍了的皇宫厕所。据说这是欧洲第一个室内用上下水而非移动马桶的皇宫厕所。由此也可见奥斯曼帝国皇室的生活水平与享受程度。此外,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摆满图书的皇宫图书馆。奥斯曼帝国注重教育,崇尚阅读看来是从皇室做起的。从1856年皇宫的启用到1918年奥斯曼帝国的战败和消亡,多尔玛巴赫切皇宫见证了帝国最后的62年衰败时光。
苏丹.阿哈迈特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数百座清真寺中最著名的一座。巨大的圆顶建筑群和周围的六座宣礼塔使其成为伊斯坦布尔的一个独特地标建筑和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清真寺。由于该寺墙壁的高处使用了两万多片以白色为底、刻着优雅花纹与图案的蓝彩釉贴瓷,使整个清真寺内充满蓝色而被人们称为“蓝色清真寺”。这座壮观巍峨的清真寺,是苏丹阿赫迈特(1603~1617年在位)为建成一座超越阿亚索菲亚清真寺于1609年动工建造的。因此,不论在清真寺外部的宣礼塔数目上,还是在内部可容纳做礼拜人数的大殿规模上,蓝色请真寺都超过了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据说,为使这座清真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苏丹阿赫迈特慷慨出资,将已有六座宣礼塔的麦加禁寺又增建了第七座。由此也可看出处于辉煌时期的奥斯曼帝国不可一世的霸气。我们脱了鞋并披上头巾后才被允许进入大殿。大殿内,四座40多米高的大理石圆柱支撑着四面各自直径为 5.5 米的四个半圆穹顶和顶部直径为22米的大圆穹顶,穹顶下的260个拱形窗户使殿堂光线明亮。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们静静的在大殿里祈祷。任何人在这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气势恢弘的清真寺里,都会试图让自己净心祈祷。
在伊斯坦布尔,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是另一个令人震撼的东罗马帝国时期建造并保留完好的建筑。在伊斯坦布尔诸多的地下水宫中,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是规模最大的,面积为9800平方米,储水量达到10万吨之多。由拜占庭朱斯提尼安大帝(527~565年)动用七千名奴隶于公元542年在教堂的废墟上建成的地下水宫,目的是在东罗马帝国受到外部敌人袭击和围困时,为宫廷和城市提供必要的储备水源。奥斯曼帝国时期,地下水宫两次被维修和利用,直至帝国建立了从山上引水的水渠供水系统为止。我们沿阶梯下至8米深的水宫内,整齐排列的336根柯林风格的罗马大柱浸在水中。这些罗马大柱是曾经罗马宫殿和教堂使用过的,多年不用,水位已很低,水中还有鱼群。联想我们在西班牙塞戈维亚看到的公元1世纪建造的罗马高架水渠和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皇宫的引水渠道,可以看出,虽然罗马帝国灭亡,但是先进的古罗马水利建设和供水系统一直被后来者利用和发展。
从1452年穆罕穆德二世亲自率十多万步兵和骑兵和三百余艘大小战舰,倾力攻城,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征服了拜占庭帝国,到1918年软弱的帝国政府在面对西方国家试图瓜分奥斯曼帝国时,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协约,直至1923年,民族革命家凯末尔宣布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定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是奥斯曼帝国兴衰历史最好的见证。
2、见证塞尔柱王朝承前启后作用的孔亚
在从卡帕多奇亚前往安纳托利亚的途中,我们在土耳其最古老城市之一的孔亚(Konya)停留,参观了著名的梅夫拉那(Mevlana)博物馆。11至12世纪期间,曾是塞尔柱王朝和奥斯曼帝国早期首都的孔亚,也是土耳其传统的宗教文化中心。在孔亚,尽管我们停留的时间较短,参观的项目有限,但我们多少了解了塞尔柱王朝的历史及与奥斯曼帝国承前启后的关系。
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在中亚和西亚建立了塞尔柱王朝。这段时间正是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开始土崩瓦解和奥斯曼帝国开始在小亚细亚半岛崛起的节点。在此一衰一兴的两个帝国之间,塞尔柱帝国在西亚的出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8~9世纪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其当时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北达中亚,西至伊比利亚半岛。以伊斯兰教作为国教的阿拉伯帝国在其征服的土地上使伊斯兰教迅速传播。从9世纪中叶开始,阿拉伯内部分裂,军事封土制强化了地方势力,形成的割据局面开始埋下阿拉伯帝国衰亡的隐患。此时,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分别建立了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和塞尔柱帝国。1040年塞尔柱人征服波斯,1055年进入巴格达。塞尔柱首领从信奉多神教改信逊尼派伊斯兰教。当时,阿拉伯帝国虽然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哈里发,但是实权已经旁落到了塞尔柱苏丹手中。塞尔柱当权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国的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1071年,塞尔柱人打败拜占庭,占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10世纪以后,阿拉伯帝国已经名存实亡。11世纪末,塞尔柱帝国达到鼎盛,其版图东起中亚内陆地区并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接壤,西至叙利亚及小亚细亚,南达阿拉伯海,北至基辅罗斯边境。塞尔柱苏丹对已定居在安纳托利亚并在攻打拜占庭有功的奥斯曼游牧部落予以奖赏,将其攻占拜占庭的大片领土赐予奥斯曼部落,使奥斯曼部落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王国。1258年,大蒙古国西征,打败了阿拔斯王朝,终结了阿拉伯帝国。1299年,当塞尔柱王国被蒙古人征服而灭亡、塞尔柱苏丹也于同年去世时,奥斯曼部落宣布彻底独立,并建立了奥斯曼政权,从此,开始其600多年的统治。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一方面是由于延续了塞尔柱帝国的信仰和制度,但更重要的也是因为,充满圣战精神和致力领土扩张的伊斯兰教也符合曾经是游牧部落的奥斯曼帝国的行为。
塞尔柱帝国虽然仅存在了100多年,但是其承接阿拉伯帝国信奉的伊斯兰教和文化,对后来崛起的奥斯曼帝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塞尔柱王朝首都的孔亚,保留了很多体现塞尔柱帝国的古迹:塞尔柱宫殿遗址、清真寺和神学院。我们因时间关系,仅仅参观了梅夫拉那博物馆。博物馆的前身是伊斯兰苏菲教派旋转苦行僧侣修行的托钵僧院,因此可以说是穆斯林的一所圣殿。梅夫拉那鲁米是旋转舞修行的创始者,以修行为目的的旋转舞者,求的是修行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和求得对伊斯兰教义的深刻领悟。同时,梅夫拉那鲁米作为13世纪苏菲神秘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符号之一。他用优美的词句和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伊斯兰深层的哲学思想。我们在一个挤满人群的大殿中,看到了身着白袍随音乐旋转的模拟人物。由于梅夫拉那在宗教律法、神学、哲学、特别是文学方面的很深造诣和对伊斯兰教的贡献,他和家人及其它先知的陵墓就在这座博物馆中,吸引了很多信徒前往朝拜。我们在博物馆的十几个展室中,欣赏了保存了几百年的梅夫拉那的著作书籍和塞尔柱皇宫收藏的珍品等。
塞尔柱王朝向人们展示的仅仅是土耳其漫长历史中很短的一个环节,但是其在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承前启后作用,让我们感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必须了解其延续发展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认识她的文化内涵。
二、从驿站、古城遗址和地下城看土耳其跨时空的文明传承
1、见证东西方交流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土耳其驿站。
土耳其地跨亚欧两洲,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又形成南北海陆通道,所以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据有关材料介绍,从西部进入安纳托利亚的古代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是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土耳其西南的伊兹密特港口。另一条是经过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马尔马拉海与爱琴海)到土耳其西北班德尔马港口和埃斯基谢希尔省(土耳其西北部的文化大省)。此外还有其他选择。在此次行程中,我们参观了两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一是从伊斯坦布尔到安卡拉途中的萨夫兰布鲁城镇驿站,二是从卡帕多奇亚至孔亚途中的苏尔坦驿站。两所驿站都完好保留,让后人亲眼看到在几百年前铁路修通之前,土耳其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丝绸之路上历史遗迹。
距离伊斯坦布尔约400多公里的萨夫兰布鲁镇,因其盛产番红花而得名“番红花城”。 这座古老的城镇,在13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六百余年时间里,曾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驿站,也因驿站而发展和繁荣。城镇里完整保存了2000多座奥斯曼帝国的典型建筑,有历史价值并受到保护的建筑就有1500多座,也因为这些建筑对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曾经产生的重要影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漫步在番红花城古老狭窄的街巷中,街巷两边是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伊斯兰风格木质结构民居、制作传统工艺商品的店铺、壮观的清真寺和高大石墙的公众设施建筑。
离我们所住的民居酒店不远,就是建于1643年的曾经是城镇中最大的驿站CINCIN CARAVANSERAL。(CARAVAN意为从中亚到欧洲路上的大车站)几年前,驿站已被重新启用作为酒店,名为CINCIN HAN)。诺大的驿站庭院,四周是拱形门洞的长廊,长廊内是客房,三层的驿站约有65间客房。在400多年前,有如此多客房驿站应该是相当规模的。我们注意到,驿站的整个建筑如同一座城堡,墙壁很厚很高,驿站的大门则是可以吊起的坚厚的铁门。相信,当年能够从事中亚与中国贸易的商人应该都是很有实力的。因此他们下榻的驿站必定修建的非常坚固。
在驿站的附近,是与驿站配套的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土耳其浴室。从外部看,浴室的建筑像是一座监狱,几十米高的石墙,仅在高处有几扇小窗户。
浴室分为男部和女部。我们有幸的在体验了一把传统的土耳其浴。浴室宽敞整洁,服务人员专业礼貌,价格合理。浴毕的感觉是,一生中身上都没有如此干净、舒服和皮肤光滑。想象几百年前的商人们穿山越岭、经过漫长的旅途颠簸劳累,在驿站入住后,肯定第一件事就是去享受一下土耳其浴。也正是因为番红花城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而吸引了很多富人在此建房,经营各种商业服务,番红花城在20世纪初铁路通车之前一直是重要的商贸城市。
在城镇的最高处,我们在曾是行政官邸,如今已改建成咖啡馆的优雅阁楼里,一边品尝着地道的土耳其咖啡,一边居高临下的欣赏着窗外红花丛中红顶白房的美丽风景。
我们还在当地银行的自动提款机里,很容易的用美元和欧元现钞兑换了土耳其的里拉。(外币兑换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是需要到银行柜台去办理的)。我想这可能也与番红花城几百年来商贸交流的历史,货币兑换便利贸易往来的传统有关吧。非常遗憾,因为周一,曾经是市政厅的历史博物馆关闭。在博物馆前,我们看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碑。
在番红花城,当地人的友好与善良也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一个路过的年轻人看到老伴在浴室外冒雨等我,便善意的送给他橘子吃。年迈的伊斯兰妇女热心的给我们指路并给我们拍照。咖啡厅的小伙热情与专业的服务让我们感到温馨。
在安纳托利亚地区,有大约200多个驿站(Carawanserais),平均30~40公里就有一个(估计当年车队每天只能走这么远)。在从中部的阿克萨拉省至西南部的孔亚路途中,我们参观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另一个大驿站--苏尔坦驿站(SULTAN HAN)。
由塞尔柱人建于1229年的苏尔坦驿站是安纳托利亚地区最大的驿站,占地6100多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驿站建筑,从外观看也如同城堡般高大坚固,拱形的驿站大门像是城堡大门。走进驿站,内外两个大庭院中,还有一个曾经是土耳其浴室和面包烧烤坊的高台残破建筑。四周围墙内的客房、储藏室和祈祷房空空如也、布满蜘蛛网,一线阳光从房间高处的小窗户上射进,给人感觉像是在监狱里。据介绍,这是塞尔柱的一名成功的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在当时,驿站不仅是货物买卖和交换的场所,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地方。这些驿站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人们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交流重要作用的实证。土耳其政府没有将其拆除,相信就是让人们了解土耳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和曾经的繁荣。
2、见证人类文明在土耳其发展与传承的古城遗址
土耳其有“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之称。如不到土耳其旅行、不亲临那些规模巨大、珍贵古迹之多的古城遗址,是不可能对此有深刻印象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的馆藏让我们大开眼界,阿斯潘多斯和帕尔格古城遗址、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埃菲所古城遗址、卡帕多奇亚地下城、阿特弥斯神庙和安塔利亚古城的参观,更是让我们震撼和惊讶。
在安卡拉,我们唯一的一个参观项目就是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1921年成为安卡拉博物馆的两座奥斯曼建筑,是1464~1471年期间苏丹穆罕穆德建造的储存珍贵物品的市场仓库和驿站。因其收藏的历史文物的数件之多和时间之久,曾于1997年获得欧洲最佳博物馆年度奖。尽管时间很有限,博物馆丰富的展物和历史介绍让我们穿越时空,从土耳其远古的旧石器时期(公元前500,000年~11,000年)、新石器时期(公元前7,250年~5400年)、铜-石并用时期(公元前5400年~3250年)、青铜器时期(公元前3250年~1200年)、到近古的赫梯时期(公元前2000年~700年)、菲利吉亚时期(公元前750年~600年)、乌拉图时期(公元前860年~580年)、吕底亚时期(公元前680年~546年)、波斯时期(公元前546年~334年)以至地中海古典文明(的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年~30年)到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395年),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画卷通过那些带有历史印记的珍贵文物在我们眼前展开。博物馆内一座公元前5750年的丰乳肥臀女神像,引起我们兴趣。这座在母系社会象征着古代人对农业丰产与人类生育繁衍期望的女神,与我们去年在马耳他看到的7000多年前女神塑像,不仅特征一样,而且年代相近。说明两河流域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有关联之处。
构成土耳其面积97%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是欧亚大陆的接合点,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的活动。考古学家曾在安纳托利亚西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安塔利亚附近发现了大约公元前7000年时人类种植谷物、制陶和纺织的遗迹。公元前20世纪初,古代群族赫梯人在安纳托利亚建立了最早的城邦,拉开了安纳托利亚古代文明的序幕。公元前16世纪,赫梯王国的国王进军幼发拉底河流域,攻陷古巴比伦城,灭亡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4~13世纪,处于文明复兴阶段的赫梯帝国,南下进入叙利亚,征战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军队。最终,长达16年之久的卡叠石战争使埃及法老承认了赫梯国王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力。公元前8世纪,赫梯帝国被亚述帝国灭亡。赫梯人退出西亚历史舞台之后,在爱琴海东岸的印欧语系的吕底亚人成为安纳托利亚重要的政治势力,并在公元前7世纪达到鼎盛。
由于地缘关系,吕底亚人与希腊人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也曾一度与希腊人为争夺在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城邦而发生战争。吕底亚人利用安纳托利亚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通过精湛的冶炼技术,合成黄金与白银,首创金属铸币,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卓越贡献。公元前546年,吕底亚王国的疆域被纳入波斯帝国的版图。自公元前2世纪起,安纳托利亚西部成为罗马统治下的亚细亚行省。安纳托利亚的古代历史与希腊古罗马时代地中海世界的古典文明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土耳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迹。
埃菲所(Ephesus)古城遗址是我们见到过的最蔚为壮观的古代城市遗迹。位于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约50公里的埃菲所古城,在爱琴海附近,于公元前1000年由居住在安那托利亚高原西部的爱奥尼亚人建立,曾经是吕底亚古城和希腊的重要城邦,是罗马时代亚细亚行省的首府和罗马总督驻地。罗马帝国初期,埃菲所是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
由于埃菲所的重要位置,历代帝王统治者都重视埃菲所的建设。公元前6世纪吕底亚统治时,重建城市。波斯人占领后继续扩建,并疏通港口,开辟了从埃菲所经吕底亚旧都萨迪斯至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的商道。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统治时期,埃菲所成为爱琴海东岸的商贸中心,当时城内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公元17年,艾菲索斯被大地震毁灭。罗马帝国时期再次重建,哈德良(公元76~138年)统治时,将城区主要建筑由希腊风格转变成罗马式。
我们沿古城宽阔的大道进入古城大门,小心的走在虽已是残垣断壁,但依旧保存着建筑原来结构的古迹当中,满眼是高矮不齐的古罗马大柱和刻有精致石雕的残壁。曾经是罗马浴室的墙壁里,仍可清晰地看到被隔开的小房间里的陶制输水管道。曾经是公共厕所的建筑中,我们看到毫无损坏的成排石头坐坑,似乎比中国当今大部分地区的蹲坑还舒服。可以容纳1000多人的古罗马元老院议员集会厅,仍可从台阶上雕刻的狮身怪兽上看出其华丽的地位。柯林斯式风格的哈迪安神庙,仅剩拱形门廊,但是门廊上端的图文画像雕刻仍然清晰可见。图书馆和剧院是埃菲所古城最令人震撼的标志性古迹。塞苏斯图书馆是公元二世纪建造、之后又多次重建的。虽然仅剩下建筑外观,但是上下两层的16根罗马大柱和分别代表博学、智慧、科学、耐心的4座女神雕像傲然挺立,大柱下端的多层台阶和上端的华丽顶部,仍可看出这座图书馆在古城的份量。
能容纳24000名观众的古代剧院的规模和保存完好的程度更是让我们感到惊讶。拱顶型的大门入口、马蹄铁形的演奏平台、高达几十层的圆形看台,非常壮观。我们在希腊和意大利旅行时所见到的剧院,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保存的程度,都比不上艾菲斯古城遗址所见。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城遗址,仅是挖掘出的一部分。从剧院的规模也可想象出2000多年前城市的繁华程度、生活水平和人口规模。
在剧院的附近,还有保存完好的露天大型运动场和体育馆。图书馆、剧院、体育场、浴室、水道等体现了罗马帝国的高度文明,希腊罗马文化给土耳其的土壤上留下了文明的永久历史印记。
在埃菲所古城遗址的附近,我们还看到了古代7大奇迹之一的阿耳特弥神庙,只可惜,神庙如今仅剩下一根独立的罗马大柱和遍野的乱石。这座古代希腊爱奥尼亚人建造的、用来作为古城保护神的神庙,于公元前7世纪毁于入侵的蛮族人手中。
埃菲所古城的意义还在于,《圣经》的新约部分就是圣约翰使徒在这座古城里撰写,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居住此城。因此《圣经》中也有提到艾菲所。圣母玛利亚在耶稣死后选择了埃菲所附近的夜莺山安度晚年,并在埃菲所居住过。(我们也前往圣母玛利亚幽静的夜莺山住所参观。)另一个重要使徒圣保罗就是本地人,并主要在此地进行传教活动。基督教被引入与此有关。古城之神圣由此可见。
在安塔利亚以东约40公里的阿斯潘多斯(Aspendos)古城,我们见识了另一座颇具规模、且保存完好的罗马剧场。
这座可容纳15000人的剧场,建于公元160年,依古老卫城山坡而建的大剧院,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依旧保持原样。半圆形的观众席前是一座高高的舞台建筑,以保证音响的最好效果。也是因为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剧场,阿斯潘多斯闻名世界并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
据记载,阿斯潘多斯在公元前5世纪时,与另一座古城希代(Side)是唯一两座被给与银币建造权的城市。
帕尔格古城遗址( Perge ruins)也令人难忘并有收获。距离安塔利亚以东17公里的帕尔格古城,在公元前1500年时曾是赫梯族人的居住地。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帕尔格古城是在公元前1257年特洛伊战争结束时建造的。但是考古学家却在帕尔格古城遗址中发现了特洛伊战争以前的证据。他们从发现的陶片和石头证明,在青铜器的早期,帕尔格已有居住者的痕迹。居住者从北部平原向南部平原扩展。因帕尔格城边的阿克苏河不仅有利于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且便利城市的交通和运输,为帕尔格奠定了繁荣的基础。数千年内,这座城市经历了希腊人(公元前7世纪)、吕底亚人(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和马其顿人(公元前333年)、帕尔格玛王朝、以及罗马帝国(公元前2世纪)、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公元15世纪)不同的统治者,不断地被重建和扩建。
据记载,圣保罗曾从塞浦路斯乘船到帕尔格。著名的希腊数学家与天文学家和希腊哲学家也曾到过帕尔格。在被作为城市保护神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中,都曾有这些人物的雕塑。我们在帕尔格古城遗址所看的遍地截断的罗马大柱、留有石雕的残垣、刻有图案的浴室瓷砖断壁、贯穿大道的水渠、标有号码和名称的街道标识、一排排倒塌的街道商铺和刻有文字的石碑,展示了古城曾经的繁荣和规模,也体现了在不同阶段统治者的文化与时代特点:仅剩残留的高墙与神庙代表了公元前2~3世纪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period)[注2]的建筑;仍然矗立的纪念碑式的结构、剧场、体育场、浴室、广场喷泉和圆形大柱代表了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的典型建筑;都市与教堂的建立则是在公元5~6世纪的基督使徒时期(Christian period)。
帕尔格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一座古城的遗址,而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远古史诗。正是在这片城市的废墟上,我们亲眼看到了跨时代的文明古迹和文明的发展与延续。我们认为,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保存完好的程度上,帕尔格遗址应该是罗马帝国遗址中最好之一。
遗憾的是,导游并没有给我们多少介绍,随团的年轻团友对一片废墟也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仅留了半个多小时给我们。我们在空无一人的废墟上,越走越感到此古城遗址的不同寻常。回来后翻阅了资料。才获得了上述的收获。
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是土耳其西南部的一个古希腊城市,也是棉花堡所在地。一般的旅游者主要是为观看棉花堡自然景观和享受温泉,我们则在享受了白色露天溶岩的温泉足浴,而且在棉花堡附近的古城遗址和希拉波利斯遗址博物馆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因该地区周期性的频繁地震使古城遭到严重毁坏,可以看的仅剩下古代剧场、石头城门、矗立着罗马大柱的大道、然而,古老的温泉浴场经过重建后仍在使用,曾经的罗马浴室被改建成博物馆。我们仅花了3里拉(相当于6人民币元)买了博物馆门票,饱览了博物馆丰富的古城遗迹馆藏。精美群雕的石棺、精致图案的金银币、优美线条的人物石雕、保存完好的陶制用品和浴室管道,展现了古城几千年前的生活与艺术水平。相信,希拉波利斯城市的发展与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具有治疗功能的温泉有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这个地方必定是富人集聚的疗养城市和旅行者青睐的景点。
从一件件博物馆的馆藏展品到一座座恢弘的古城遗址,我们在土耳其看到了比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埃及更多和更大规模的文明古迹。与上述国家单一文明不同的是,土耳其的古迹展示了远古至今多种文明的叠加与延续,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最好体现,也是我们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最好地方。
3、见证基督教早期在土耳其生存状况的卡帕多奇亚地区
斯兰教是土耳其人的主要信仰,今天99%的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然而,在2000年前,土耳其曾是基督教早期传教和发展的土壤。此次土耳其之旅,我们亲临早期基督教生活的洞穴和地下城,亲眼所见当年被迫害的基督徒生活的环境和他们通过艺术形式所表达的对信仰的追求。
距安卡拉东南220公里的卡帕多奇亚,是阿纳托利亚高原腹部的火山地带。数百万年前火山爆发的岩浆冷却后,自然分化形成了大面积蘑菇般奇山异石的喀斯特地貌和洞穴景观,吸引了世界无数的旅游者。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山谷上空乘坐热气球,观看日出、入住洞穴酒店更是十分刺激和享受。
在这个充满自然与人文神奇的卡帕多奇亚地区和格莱梅“露天博物馆”,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些在奇异怪石山谷中的岩窟教堂、洞穴村庄和规模巨大的地下城。也正是因为在奇异地质结构上建造的密集的基督教徒避难洞穴以及洞穴教堂中那些仍旧保留的宗教彩色壁画所体现的自然奇迹与人文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格莱梅“露天博物馆”浓缩了卡帕多西亚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罗马统治时期,安纳托利亚人最初是为了逃避罗马帝国收税官员的征税,在卡帕多奇亚的山谷中用石头搭建隐蔽藏身之处,以表示对罗马统治者的不满。之后公元4世纪,大量受到政治迫害迁移到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基督徒,在卡帕多西亚山谷中躲避。他们将山体凿空建造教堂,甚至神学院和地下城。公元4世纪到9世纪,格莱梅地区逐渐成为小亚细亚的基督教信仰中心。圣保罗曾多次到安纳托利亚并传教。8~9世纪期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攻击了卡帕多奇亚,并毁坏了大量的教堂壁画和圣像的面部。直至11世纪末期。拜占庭统治后期,基督教活动不再受到限制,宗教艺术也逐渐得到保护和发展。
在约两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卡帕多奇亚陡峭的风化石山谷之中,汇聚了30多个石窟教堂、几百个洞穴民居和150~200个地下城。亲临这些荒山野岭中的洞穴教堂和地下城,亲眼所见基督徒在2000年前的境遇,也了解了基督教早期在土耳其的发展状况。卡帕多奇亚地下城(Subterreanean Settlement or Underground City)的规模令人吃惊。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些地下城能容纳3万多人的起居生活。不断被扩建的地下城,洞洞相连,四通八达,与地面上的村庄相连。我们参观了一座名为卡伊马克勒的主城。与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焦庄户地道不同,地下城是基督教徒们常年生活的居所,而非临时躲避。分为上下层的地下城中有卧室、厨房、教堂、储藏室和酒窖等、甚至马厩。连接大小1200多个房间的通道又窄又低。有些地方甚至需要蹲着通过。我因膝盖不好,蹲不下去,而不能全城参观地下城,有些遗憾。
在一大片幽静的山谷中,我们参观了18世纪初期被法国探险家发现的部分洞穴教堂。沿着弯曲的石阶爬到山谷半坡,我们进入建于11世纪的黑暗教堂(The Dark Church)。曾是修道院的黑暗教堂因只有从顶部的小窗户射进的一线光而被誉为黑暗。而正是因为光线的黑暗,教堂内墙壁和顶部的彩色壁画得以保存的最好。圣母玛利亚、施礼者约翰和耶稣受难的画像清晰可见。在建于10世纪的纽扣教堂内,有描绘从耶稣降世、洗礼、到伯利恒的旅程…直至升天的一系列生活场景的鲜艳彩色壁画,十分生动。在苹果教堂内,有展现耶稣受难和犹大背叛的最后的晚餐的壁画,还有《圣经》多名撰写者的画像。此外,还有凉鞋教堂、蛇教堂、圣芭芭拉教堂等等以及山洞修道院。教堂中的壁画内容大同小异、被毁坏程度不同。不允许游人拍照。这些洞穴教堂展示给人们的不仅是2000年前基督徒们的生活场景,更重要的是,通过那些保存下的残缺壁画,让人们看到了精美的宗教艺术和早期基督徒的精神追求与虔诚。
我们在埃菲所阿特弥斯神庙附近还参观游览了一座名为Sirunce的美丽村庄。这个曾经是公元600年由基督徒建立起来的风景秀丽的村庄,应该是他们已经逐渐摆脱了被迫害的困境,从地下城里走出来,在地面上聚集生活的地方。在那里,民风淳朴,人们销售着以传统方式将橄榄制作的肥皂和擦手油等。
夕阳西下,我们漫步在格莱梅小镇上,沿着一路是洞穴酒店的山坡小路,我们登上了山坡的最高点,观看卡帕多奇亚的日落和夕阳下格莱梅小镇全景,远处的烟囱蘑菇山谷和近处山洞民居烟囱中冒出来的缕缕炊烟将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连、也将古代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相连。
从我们在土耳其的所见,尽管很有限,但是我们强烈的感到,土耳其是跨越空间与地域的东西方文明的熔炉。其原因,一是由于其大部分领土以低矮高原沃土为主,从沿海平原到山区草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适宜人类居住;南、北、西三面临海,东部又有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河,境内河流、湖泊众多,交通便利,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导致历史上从古至今,战争不断,来自东西方的族群、宗教信徒、商人和斗士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土耳其的东南部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接壤,是幼发拉底河流域与底格里斯河的上游,而叙利亚和伊拉克正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因此在土耳其早期文明的历史上,因地缘的关系,与两河流域的城邦与部落频繁发生战争并受其文化的影响。土耳其的北侧、西侧和南侧分别为黑海、爱琴海和地中海。诞生于爱琴海和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文明随着希腊移民的迁移,在西欧、南欧、北非、小亚细亚和黑海沿岸有很广泛的传播。希腊文明中亚洲因素很多是在小亚细亚一带形成的。希腊神话中很多人物和地点都源自土耳其。古罗马文明更是由于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兴盛,在西至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上游、北至莱茵河与多瑙河、南至非洲北部的范围内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公元7世纪形成的阿拉伯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攻占了安纳托利亚大部分地区,并将伊斯兰宗教和文化传入土耳其,对土耳其的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世界文明史的长河中,虽然仅有奥斯曼帝国时期是伊斯兰文明的中心,土耳其在这些文明的发展中并非处于文明的中心,而是在边缘地带,但是土耳其每一阶段的历史都与世界文明相联系并能在土耳其的土地上留有痕迹,而且都对土耳其的历史与文化产生影响。不论是从空间或是从地域的角度看,土耳其都是了解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土耳其看到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多的文明古迹。
三、土耳其与中国:似与不似、似曾相似
土耳其的10天之旅,给我们展示了世界文明的历史画卷,从中我们看到了土耳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中国的似与不似、又似曾相似的特征。也让我们多少了解了今天土耳其在世界政治舞台中的重要与尴尬地位。
相似之处:
1)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中国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国家。土耳其对世界文明的传承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土耳其的东南部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两河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8000年前人类开始在此定居,并建立了5000~10000人规模的城市。3300年前与埃及人签订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条约。之后土耳其成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并创造了希腊化文明的顶峰(特洛伊)。再之后是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传承与吸收。因此,从东方的两河流域文明到印度和中国的文明以至阿拉伯文明,到西方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到拜占庭以至奥斯曼伊斯兰文明和今天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我们在土耳其看到了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交融。土耳其在其发展史上与各大文明的交汇规模和范围,在世界上很难找出第二个国家。如果说中国是一枝独秀不败之花(只受过印度佛教的影响,文化上同化所有外来异族),那么,土耳其就是一个N次嫁接的杂交之果。如果没有土耳其的传承和交融角色,人类文明可能不会发展到如今的程度。
2)人类农业文明的顶峰和古代的超级大国。
中国和土耳其同为历史上的超级大国和农业大国。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和中国唐宋王朝、17~18世纪的中国清王朝和奥斯曼帝国,无论是在国土面积、人口、城市化程度和国家经济实力方面,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和人类农业文明的顶峰,曾经的辉煌同为世界文明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土耳其人祖先虽是突厥游牧民族,但是在适于耕种的阿纳托利亚土地上定居后,肥沃的土壤和先进的水利灌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地图上看,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北纬30度左右、沿海、又有两河灌溉农业的,只有中土两国(中国有黄河与长江)。
不同之处:
1)政教合一与无国教的不同。
土耳其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至阿拉伯、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作为国教,始终是政教合一,(至1923年凯末尔政权将政教分离),并有国教的国家,一教独大。中国历史上则始终是君权神授、皇帝即是上帝之子,无国教。儒、释、道(及后来的伊斯兰和天主教)在不同的时空内此起彼伏,多数时空内同生共长。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对宗教更具包容性。
2)中心的不同导致战略空间的不同。
在地理位置上,土耳其地处欧亚非中间,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可谓相当的“中心”。在文化上,几大文明在其土壤上和周边争奇比艳,但又并非文明的中心。中国东和南有大海、北有西伯利亚寒土带、西有大沙漠。周边环境不适宜居住,就更没有可竞争的文明了。其他文明鞭长莫及,古代中华文明一枝独秀,直至近代文明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瓜分和侵略。从地缘政治上看,若非东边小岛出了个倭寇为美国所利用,中国凭借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掩护,美国军力再大也是枉然;凭借西北的冻土沙漠,最近的俄罗斯也是几千公里之遥。陆海两路,中国都有相当大的战略空间。土耳其则因离谁都太近,战略空间的回旋余地相对小,并常常被大国所利用。目前面对大量通过土耳其涌向欧洲其他国家的叙利亚难民,欧盟就希望以向土耳其提供资金的方式,为其挡住难民。土耳其在有求于欧盟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接受欧盟的要求。
3)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不同。
中土两国在历史上同为长期的封建集权国家,当然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更长。当17世纪奥斯曼帝国面临近代欧洲崛起压力和基督教国家的战争威胁时,帝国苏丹开始推行自上而下的新政举措,自此拉开西化进程的帷幕,直至1923年凯穆尔结束军事封建帝国,建立共和。中国也在西方列强的凌辱下觉醒,谋强国之道,西学中用,进而推翻封建帝制,创建共和。但是不同的是,土耳其选择的是资本主义民主之路,是少数成功实现政教分离的伊斯兰国家。中国则选择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国家集权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化之路。其发展的结果,中国经济日益崛起和强大,土耳其则在西化的主流文化中,摸索着发展的道路,很多土耳其人在对西方和东方的身份认同方面感到迷惑。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很多作品,对土耳其人的困惑与“呼愁”都有描述。[注3]在对申请加入欧盟的问题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土耳其人的尴尬。据我们的导游介绍说,一方面他们希望借助西方的力量(加入北约组织)来支持和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情愿完全受制于西方的约束,因此,虽然多年来申请加入欧盟,但是并不积极的满足加入欧盟的条件,导致加入欧盟一直是土耳其的外交措辞。
4)人的文明素质不同。
尽管中国今天经济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城镇化的速度过快,文明与文化教育的水平未能相应匹配,国民整体的公共道德和文明素质与发展的水平明显不符,物质拜金主义盛行。不论是在国内,还在国外,我们都会为身边比比皆是的缺乏起码道德文明和修养的国人感到耻辱和气愤。而在土耳其,我们从很多微小的细节中感到,土耳其虽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如我国,但是整体文明水平比我们高很多。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在大城市或是在偏僻的小山村,厕所都干净的毫无异味,更何况其他地方。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不论是司机、餐厅服务员、博物馆服务员或是街上的行人,都是那么彬彬有礼,善意的打招呼,自觉履行着自己应尽的义务,体现了很高的文明素质。
土耳其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旅行和探索的国家,它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发展留给我们很多值得认真思考与学习的空间。
2015年12月22日
注释:
注1:世界十大宫殿为:布达拉宫、白金汉宫、克林姆林宫、凡尔赛宫、卢浮宫、故宫、莱尼姆宫(丘吉尔庄园)、白宫、贝勒伊宫和托普卡 帕皇宫。
注2: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文明特点的时期。
注3: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品有:《白色城堡》、《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雪》、《寂静的房子》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等。
参阅书籍:
1、《奥斯曼帝国》--黄维民著
2、《土耳其通史》--哈全安著
3、《伊斯兰文明》--秦惠彬主编
4、土耳其旅游资料